5月8日-5月10日,由中國副食流通協會、國家農產品現代物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辦的“2019(首屆)中國食品供應鏈大會”在山東濟南隆重舉行。G7憑借其在食品運輸領域的先進IOT技術,入榜“中國食品安全倡議公約成員企業”,并獲評“2019中國食品供應鏈創新企業”。
在中國,生鮮產品與食品流通環節面臨著缺乏全程冷鏈監控與全程追溯體系,食品安全存在較高隱患。據相關統計,中國現階段所有食品保鮮度大概達到30%,而發達國家可以超過70%,因此,我國急需利用智能化手段加強管控供應鏈各節點來重塑中國食品行業供應鏈。多年來,G7以物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保障著運輸環節的食品安全,推動著食品供應鏈的智慧轉型。
從田野到餐桌,全程溫度可視
冷鏈物流運輸是保障食品品質的必要運輸方式。如果說“鮮”是冷鏈運輸領域發展的“命門”,那么“溫度”就是冷鏈物流的第一關注要素,這不僅關乎食品安全與品質,也意味著讓食材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新鮮的狀態從原產地到達消費者手中,這對整個運輸體系是極大的考驗。
為此,G7向行業提供了“端到端”全程可視的綜合解決方案,從“倉庫”到“干線”到“城配”再到“最后一公里”,任何一個環節都有相應的方案做支撐,真正實現了對貨物及貨物溫度的全程可視。
從陸運到空運,全方位保障食品安全
在食品保鮮方面,G7除了為陸運提供“端到端”全程可視的綜合解決方案,也為需要空運的特殊食品或需保鮮的進出口食品提供相應的空運方案。譬如,在進出口食品運輸中,高質量的紅酒,需要溫度控制在15 度到25度之間,而劇烈震動也會對酒的口感造成破壞,此類高價值、條件敏感的貨物對運輸環節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G7通過高級天眼等智能設備關聯貨運飛機,可以實現高端貨物溫度的全程可視、超溫報警,實現對運輸途中各種異常的智能感知,全方位保障空運特種食品的安全,使其及時高效的送至消費者手中。
從可視到可控,方案能力不斷提升
據統計,我國生鮮農產品損耗率達25%至30%,歐美不到5%,每年因運輸倉儲原因壞掉的蔬果等價值約千億元。為減少運輸環節造成的資源浪費,G7不斷完善其解決方案,技術從可視到可控,不斷升級。在可視方面,企業可以通過公眾號或APP實時獲得食品的溫濕度數據;司機也可以通過車載設備及時獲知車廂內貨物的相關狀態。在可控方面,當發現溫濕度異常時候,企業管理層還能遠程開關壓縮機、遠程設定溫度、遠程預冷操作,減少食品的損耗率。
正如G7創始人兼CEO翟學魂所言:“我們做技術的人,除了把溫度高或低告訴大家,還要能夠控制車廂內的溫度?!?/span>
從智能硬件到智能資產,賦能食品供應鏈
G7深入物流行業8年之久,在食品安全領域,不斷迭代自身技術實力,過去為企業提供了豐富多樣的冷鏈智能硬件。伴隨著G7的飛速發展,在G7“AI+IA”的戰略引領下,針對冷鏈行業,G7也推出了更高階的智能冷鏈掛,這不僅推動了傳統掛車資產的智能化升級,幫助物流企業大幅提升運輸效率與安全,更促進了中國食品運輸向著更高品質方向發展。
食品與人民安全息息相關,食品企業所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更是刻不容緩。聚焦于食品安全運輸,G7的冷鏈技術能力不斷完善,已迅速迭代多個版本,為食品安全保駕護航。
目前,G7正不斷深入食品、飲料、餐飲等細分領域,希望以科技的力量更深入的影響行業,引領行業,促進食品供應鏈的轉型升級,促進食品產業的綠色發展。